砥礪家國情懷 永擔創新使命
——“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座談會發言提綱
劉維民
尊敬的各位領導和同仁:
我叫劉維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員,現在擔任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非常榮幸能夠有這個機會與大家共同座談交流。
我是山東萊西人,1984年,我剛剛從山東師范大學化學系畢業,收到了中科院蘭州化物所黨鴻辛先生的一封電報,他希望我來所里讀研究生,我選擇離開家鄉山東,來到地處西北的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不曾想到,這一來便是30多年。1990年我獲得物理化學專業博士學位。面對留在蘭州化物所還是到經濟更發達,條件更優越的北京、上海及東南沿海城市工作,我也徘徊過,最終我選擇留所工作,因為是蘭州化物所給了我成長的養分和從事科學研究的環境,固體潤滑專業更是國家急需,也是研究所的特色和優勢學科,我的老師薛群基院士和同事希望我能留在這里一起堅持和發展這一研究領域。1993年我被國家公派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從事合作研究。國外先進的科研條件和良好的工作環境令我羨慕不已,但考慮到國家科技還不夠發達,更需要我們回來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每個人的貢獻,這堅定了我回國從事科研工作的信念。
回國后,我將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科研工作上。“作為一名科研人員,要忠誠于祖國,忠誠于人民,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將創新奉獻作為畢生的追求。”這是我經常給同事、學生說的一句話,今天我也想著重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愛國奮斗精神的一些理解和體會。
一、愛國奮斗精神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
愛國奮斗精神是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的合稱,是深懷愛國情感,為國家的獨立、統一、完整,為國家的安全、發展、振興,為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艱苦奮斗、頑強奮斗、不懈奮斗的偉大精神。愛國奮斗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民族基因,是新時代高揚的主旋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愛國奮斗精神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具有很強的戰略性、指導性、現實性和針對性。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踐行愛國奮斗精神,對于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創造的優秀科研隊伍,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建功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我國廣大知識分子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歷來擁有濃厚的家國情懷、高遠的治平之志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敢擔當;仡櫄v史,無數優秀知識分子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把自身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
從春秋戰國時期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到漢代賈誼的“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從唐代李白的“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到宋代蘇東坡的“為國者終不顧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明代海瑞的“丈夫所志在經國,期使四海皆衽席”,到清代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知識分子的愛國之情、許國之愿、報國之志貫穿著整個中華文明史,回蕩天地、震古爍今。
二、愛國奮斗精神是我國科技界的光榮傳統和寶貴財富
愛國奮斗精神是我國科技界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開拓創新、奮勇前行。我國科技界素有愛國奮斗的光榮傳統,中國科學院的許多老一輩科學家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趙忠賢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忠誠和擔當、智慧和才能、奉獻和犧牲,譜寫出一曲曲愛國愛黨、奮斗奉獻的英雄贊歌。
在改革開放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李保國、黃大年、南仁東、鐘揚等當代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以豐碩的創新爭先成果,詮釋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濃烈情懷,不愧為國家棟梁、民族脊梁、人民赤子。從“兩彈一星”精神到“西遷精神” ,再到“載人航天”“載人深潛”精神,愛國奮斗精神綿延傳承,成為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時代觀照。
三、高揚愛國奮斗主旋律是引領創新、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動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仡檱覛v史上的重要時刻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我國優秀的知識分子無不體現出愛國報國奉獻的優良品質,把自身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面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期,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現代化國家、建設“健康中國”“美麗中國”等重大部署,對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求和重大戰略任務。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雖然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重大變化,但是,“中興芯片”等一系列事件都無時無刻不提醒我們:我國科技、經濟發展還面臨重大瓶頸,在不少領域我國還處于“跟跑”地位,有的關鍵技術經常被“卡脖子”,中華民族真正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進入新時代并不意味著從此進入坦途,“更接近”遠不等于“已到達”。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萍紕撔虏粩嗳〉猛黄,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為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和創新舞臺,也更加迫切地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知識分子高揚愛國奮斗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握主基調,唱響主旋律,面向主戰場,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向、與新時代同頻共振,把個人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愛國奮斗,生逢其時;實現人生價值,惟有愛國奮斗。
四、立足國家需要,自覺投身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偉大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勇立潮頭、引領創新,是廣大科研工作者應有的品格。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使命需要新作為?蒲泄ぷ髡咣`行愛國奮斗精神,落腳點在立足本職作貢獻。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三個面向”,為我國科技創新指明了主攻方向: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蒲泄ぷ髡咭“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就要堅持“三個面向”,立足國家需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嚴謹務實、苦干實干,在本職崗位上以自己的所學專長擼起袖子加油干,勇于擔當、攻堅克難,在黨、國家、人民最需要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支撐作用的關鍵時刻,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不斷實現重大創新突破,不斷作出重大創新貢獻,在國家和甘肅科技、經濟等各項事業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去年十月參加黨的十九大時,當聽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天宮”“蛟龍”等重大科技成果時,我禁不住心潮澎湃。這其中,也有我們團隊的貢獻,我和我帶領的團隊研發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潤滑油、潤滑脂和固體潤滑材料,先后應用于“天宮”、大飛機等項目。這樣的成果不僅促進了科學技術自身的進步,也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這對廣大科研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實現創新發展,需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開展前沿科學技術研究,發現新的科學原理,為源頭創新奠定基礎;“立地”,就是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通道,實現工程應用。只有“頂天立地”才能成為真正的戰略科技力量;A研究是科技發展的最重要基石,如今,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界限日趨模糊,一些基本科學問題的重大突破,很快就會引發顛覆性技術的產生,進而引發世界經濟格局和產業分工的重大深刻調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基礎研究是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儲備,必須得到強化。
加強基礎研究,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儲備戰略科技力量,需要科技人員自身努力,更需要科研人員深懷愛國情懷、勇擔時代使命、不懈努力奮斗。我對戰略科技力量的理解是:國家需要我們時,我們不僅要能做得出來,還要用得上、用得好。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還要關注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和產業化的問題。
作為科研人員,一定要立足本職,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為地方經濟建設、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技支撐,解決實際問題,不忘科技報國初心,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我個人將牢記和踐行好“愛國忠誠、責任擔當、敬業奉獻”的宗旨,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和貢獻。同時,也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年輕科技工作者,牢記習總書記對科技工作提出的“三個面向”要求,勤奮學習、踏實工作、刻苦鉆研,在新時代作出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新業績。
|